古人如何下毒:中毒後七竅流血而亡可能嗎?
之前熱播的”大頭娘娘和小頭皇帝”——《武媚娘傳奇》中,湧現出不少遭下毒謀害,鮮血迸流的官鬥犧牲品。劇中這些人的毒發時間和中毒表現也各不相同,這些毒藥真的存在嗎?被下毒後到底是什麼樣?不妨來八一八歷史上那些真真假假的傳奇毒物。
什麼是毒藥?
毒物幾乎與七千年的人類文明同壽,從一開始的天然動植物到化合物,從謀殺到治病,毒物在文明歷程上留下瞭濃重的一筆。人類在毒物上花樣翻新的創造層出不窮,以至於羅馬時代所記錄的毒物已有近千種,而我國早在東周時即有將五色毒(汞,砷,皂釩或膽礬,磁石,另一種未知)用於殺伐的記錄。值得一提的是,在古漢語裡毒物並不等於”毒藥”,古代中國的毒藥既指一些針對性強,藥力剛猛的藥,也指一些口味難以忍受而有毒性的真正有毒植物。隻有”飲藥”才指各類藥劑或毒化物。
早在戰國時期的典籍中雖已明確提到”藥之物恒多毒”,但通常僅將其毒性作為副作用,以”大、中、小”含混提及,直到1247年宋慈首先較為系統的對多種毒物中毒現象進行瞭描述,後世的李時珍將40多種劇毒物刻意歸為一類,說明此時已對”毒藥”有瞭更為深刻的瞭解。而在歐洲,1541年隨著法醫毒理學的概念被提出,毒物被規范為化學物的特指,此外當時的醫生也認為一切物質都是毒物,沒有物質是無毒的。區分它們的唯一標準隻有劑量。
中國古代的毒物,通常以金屬毒物(汞,砷,重金屬鹽類等),有毒植物(烏頭,鉤吻,毒瘴等),有毒動物(毒蛇,魚膽,蜂毒等)三類為主。作用機制包括引起器官病理損害的毀壞類,阻礙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神經類,以及引起血液變化的血液類毒物三種。有時是單一作用,但更多是多類型聯合作用,隻不過聯合用藥不見得總是1+1>2,斷腸草和情花毒的故事雖然不靠譜,但其背後一種毒物幹擾另一種毒物,使其毒性降低或失效的原理卻是真實存在的,醫學上稱為拮抗現象。
中毒後”七竅流血”而亡可能嗎?
以植物來說這種可能極小,而且出血往往以口,鼻,下陰,肛門(便血)為主。事實上”七竅流血”這個詞可能最早見於元朝小說,但當時的醫學著作中,並未見此詞用於中毒癥狀的描述。後世小說常用它形容中毒的慘狀,有可能源於《洗冤集錄》中:”凡服毒死者……口、眼、耳、鼻間有血出”,其實這隻是一個開篇概括,並未在此處區分不同的狀況,後世讀來便以為是七竅同時流血瞭。
但現實中的毒藥,癥狀幾乎都沒這麼明顯,畢竟毒藥之所以長盛不衰,便捷廉價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中毒後機體往往呈現出某些疾病的狀態,在缺乏宋慈建立的系統驗屍觀念及技術前往往難以和真正的疾病區分,殺人於無形,十分具有隱蔽性。要都這麼嘩啦啦的流血,還怎麼玩啊?
更加出名的”七竅流血”可能來自《水滸傳》。雖然它寫的是宋朝故事,但成書於明朝,諸多日常細節(比如拿銀子買東西)都是反映明朝狀況,有此描寫也並不奇怪。書中武大郎被毒殺時,潘金蓮已經意識到瞭七竅流血可能暴露,所以有一個情節是把武大郎流出來的血擦掉;不過殘留的”隱隱血跡”還是成瞭促使武松復仇的線索之一。
宮廷中毒之飲酒
在劇中第一個”七竅流血”掛掉的婕妤鄭婉茹,就是用鴛鴦鴆壺喝酒把自己坑死瞭。人們對唐人形象最生動的回憶,恐怕莫過於”李白鬥酒詩百篇”,”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詩句瞭。唐制一鬥酒差不多等於現代5升裝的啤酒桶,”李大仙”改名”李大桶”還比較貼切一點。
古人這麼能喝,除瞭腰帶質量過關,與當時的釀酒技藝也不無關系,簡單的說,古人說的”濁酒”就是現代的醪糟汁(江米甜酒)。由於古代衛生條件有限,釀造出來的酒從次到好呈綠,紅,黃,琥珀四色,口味則從酸苦到微甜。講究的闊佬會過濾,灑脫的文(qióng)人,比如白居易的”黃醅綠醑迎冬熟”,指的就是未過濾的黃酒和青酒。與漢人水煮不同,唐人會放到火上燒至沸騰來殺菌,這個步驟叫燒春。這樣做出來的酒口味甜而度數低,甚至不如葡萄酒,因此李大桶等人”會須一飲三百杯”與其說在拼肝,不如說是拼膀胱。隻是鄭小姐倒出來的酒是透明色,通常是最次的綠酒過濾後所接近的顏色,堂堂皇傢喝這個寒磣不說,對下毒的無色無味也提出瞭不小的挑戰。
點擊查看更多圖片
劇中,中毒者喝的酒,在蒸餾法引入中國前,這種酒色其實是不存在的。
說完酒,再來說說這”金樽”,鴛鴦鴆壺。首先鴛鴦壺確實存在——用他的人絕對不想有個毒字在裡面。最早可能存於戰國,最晚於西漢即已有記載。由於未有實物出土,原理不詳,現代藝人在2010年利用負壓原理成功復制,隻要按住握把上的氣孔即可倒出兩種不同的液體。
點擊查看更多圖片
劇中所用的藏有機關的鴛鴦鳩壺,撥動壺把上的機關就可以倒出有毒沒毒兩種酒瞭。
相關閱讀推薦:
康熙毒死之說可信程度有多大?康熙皇帝死因之謎
少年四大名捕冷血為什麼有狼毒?冷血真實身世是什麼
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之死是正常病亡故還是毒殺?
晚清民國有多少明星吸毒:那時吸毒是傢常便飯?
三國演義中關羽刮骨療毒而曹操的反應如何 ?
分頁:1/3頁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