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张艺兴给我一种“异常努力却没天赋的感觉”?
在音乐创作上,张艺兴主导编曲的《莲》《飞天》等作品融合了国风与电子元素,尽管行业内有不少好评(例如Anti-General、郑钧),但由于风格小众,难以成为“大热单曲”,这导致了“努力无成果”的误解。
公众的“天赋”标准有偏差。大多数人会拿周杰伦那种旋律创作能力,王一博那种舞蹈即兴表现力,来作为衡量“天赋”的标准,而张艺兴的强项则是系统整合与工业化制作能力(例如他的M-POP音乐理念)。这种差异让他的努力显得有些“笨拙”,特别是在演技这样需要即兴灵感的领域,更容易暴露出短板。
### 二、发展路径与市场定位的差异
归国初期,鹿晗和吴亦凡迅速通过“顶流偶像”的身份占领市场,迅速通过影视、综艺、时尚等领域的高曝光维持热度,他们的作品更注重大众娱乐性(如《重返20岁》《大碗宽面》)。而张艺兴选择了在音乐创作和偶像产业链方面深耕(例如创办染色体集团),投入大量时间打磨专辑和培养练习生,导致他个人曝光度分散,流量热度逐渐被稀释。
关于人设与观众缘的微妙平衡,张艺兴的“努力”形象最初吸引了一大批追求实力的粉丝,但也因此引发了一些争议。比如,他在某些场合强调“带领华语音乐走向世界”的宏大目标,让一些人觉得“太高远”。再比如,在《极限挑战》中的“小绵羊”形象深入人心,但在转型成“国际蜂”的过程中,观众对他的“单纯”人设开始产生怀疑。
### 三、作品传播与受众局限
张艺兴的音乐风格常常充满复杂的编曲和实验性(例如《梦不落雨林》中的Trap元素、《湘江水》中的方言融入),这类作品需要较高的审美要求,而与当下流行的“抖音神曲”传播方式并不契合。相比之下,黄子韬的《分手不分离》和鹿晗的《勋章》更容易通过简单的旋律获得大众的关注,快速突破圈子。
在影视领域,尽管张艺兴在《一出好戏》中的“马小兴”一角得到了好评,但后来出演的角色(如《黄金瞳》中的庄睿)大多是“高冷天才”,这些角色与他本人气质的契合度并不高,因此也容易暴露出演技上的短板,比如表情僵硬、台词生硬等问题。
### 四、行业环境与舆论生态
在内娱的“躺平文化”盛行的今天,张艺兴的拼搏精神反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部分网友将“努力”等同于“内卷”,甚至将其戏称为“嘲羊群众”,通过对他言行的解构(比如“微信房”事件)来削弱他的正能量形象。
早期,张艺兴凭借“极限男人帮”获得了一定的影视资源(例如《好先生》《扫黑风暴》),但与孙红雷、黄渤等前辈合作时,常常被对手演员的表现压制,难以独立建立口碑。相比之下,鹿晗和吴亦凡背后强大的资本更善于通过热搜营销持续保持话题度。
### 五、未来的突破可能性
张艺兴或许可以通过精准定位细分市场来打破困境。借鉴王嘉尔从偶像转型为音乐制作人的成功经验,他可以集中精力在一些特定领域(如国风音乐、街舞文化)深耕,通过《街舞》系列综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专业形象,同时淡化大众对“流量艺人”的固有偏见。
此外,张艺兴可以采用更加务实的策略,避免过度强调“文化输出”的宏大叙事,借鉴邓紫棋的《泡沫》或周深的《大鱼》,先用一首旋律感强、情感共鸣深的单曲打开知名度,再逐步推出一些更具实验性的作品。
张艺兴的人设也需要“去标签化”,减少对“努力”标签的依赖。他可以通过展现更真实、自然的一面(例如《向往的生活》中的厨房翻车片段),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从而扭转自己给观众带来的“紧绷感”。
### 结语
张艺兴的困境其实根本就是他那种工业化偶像与内娱草根生态之间的冲突。他的努力和天赋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被公众的标签化叙事所掩盖了。相比其他归国艺人,他更像是一个“长线型选手”,需要通过持续的作品积淀和战略调整,将“努力”转变为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你怎么看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和我一起聊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