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春景|冷瓷:一份永不凋零的美丽

世界杯开始 2025-09-20 00:05:41

非遗文化中的冷瓷是指不经过烧制而制作出类似瓷制的工艺美术品,具有制作简单、原料易取、成本低廉的特点,且兼有高分子材料光洁、高雅华贵的特点。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自然风干硬化才能进行下一步骤,花瓣风干后呈现瓷玉般半透明。冷瓷土做的多肉植物表面可见粉状及绒毛状的肌理效果,自然天成。

在冷瓷非遗的传承道路上,李春景把冷瓷做成汉服配饰,并与古建筑的瓦当、枯木、梅兰竹菊等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成为中国首创冷瓷+传统第一人。

我们团队成员通过前期调研和走访,了解到李春景工作日在杭州手工艺活态馆接待游客,周末在外授课,与李老师取得联系后,我们约定了采访的时间。

关于李春景

李春景,瓷景文化创意工作室主理人,金东面塑非遗传承人,冷瓷高级讲师,浙江传媒学院创业导师,十余年潜心研究面塑冷瓷技艺,并致力于面塑冷瓷技艺的传承与推广。

李老师好,我们团队发现冷瓷作为一种文化,相关资料比较少,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比如说冷瓷手工艺的历史,或者说它就是目前已经发展到一种什么程度了?

冷瓷它讲的是材质,就是我们用的是冷瓷土,我们非遗的这个技艺的话是面塑就是捏塑类的,像这种就很久远了,我们古时候就有。只是那个材质的话相对就没有冷瓷好,可能最早的时候那些作品会发霉什么的,有一些可能容易开裂,但是用冷瓷土的话,就是你做什么样子,它干了之后就永久可以保存的。

是什么激发了您学这个冷瓷的兴趣?

我对传统文化从小就比较喜欢,在一个展会上,看到有做银饰的,上面点缀了花,发现挺好看的,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材质,发现是冷瓷,然后就去寻找相关的老师,像我们大陆这边面塑很多,但是全部是用做花卉的,用这么好的材质做出来比较精致的还是很少的。

后来各处找老师,找到后学习的过程还是蛮辛苦的,因为不是说老师随时都有时间教你的,他很少有时间,但是你要从早上到晚上可能要练到三四点,把当天学的东西过一遍,然后你才能知道这个我能记住,不然都根本记不住,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冷瓷非遗手作风格

据李春景介绍,冷瓷非遗手作技艺发源于中国古代的面塑艺术。面塑,俗称“捏面人”,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我国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在面塑的制作技艺当中,经常以面粉、糯米粉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等具体形象。不同于彩塑作品是成形后再着色,面塑是由事先已经调色的面团巧妙地组合而成,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巧妙的心思和细腻的手法。

李春景冷瓷作品

但是,在传统的面塑制作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难题:保存。传统面塑制作所用材质相对冷瓷来说可塑性和延展性较低,成品很容易发霉甚至开裂。面对这一难题,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面塑手工艺人总结出了采用冷瓷土为原料进行面塑作品创作的技艺,将传统的非遗手工技艺与原产自墨西哥等地的冷瓷土进行结合,从而创作出了冷瓷非遗手作技艺。与传统的面塑作品相比,冷瓷作品具有更加耐保存的特性。

冷瓷材料的装饰和工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源的?

冷瓷的材料是从国外过来的,最早是从墨西哥那边,然后到日本、台湾再到大陆。

国外会用这种材料去做我们这种工艺品吗?

也会做这种花卉,但是成品的风格是不确定的,需要看创作者个人。就像台湾那边(做得)很热闹,大红大紫这种很满的,那像我做的这些都是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比如说像瓦当古建筑,或者是枯木、梅兰竹菊四君子,还有汉服配饰这些会比较多一些。材料它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东西,它本身只是一种材料。

您能简单讲讲整个工艺的制作流程吗?

每一种花型的制作工艺都不一样。基本上第一步都是要先醒土,然后把土搓圆搓光滑,为了它上面不要有裂纹,然后再根据花形状的需求做成不同的形状,再去制作,因为每种花型和制作的工艺都不一样。

李春景在进行冷瓷创作。

在冷瓷非遗手工品的创作中,可以依据最终作品所包含的元素划分诸多风格。以李春景老师的作品为例,她所创作的冷瓷手工品以花卉为主,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涵盖了中华古典建筑、汉服配饰等诸多元素,自成一派。据李春景老师介绍,在冷瓷花卉手工品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因花型之间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制作技艺与手法,每种花型所适配的冷瓷土湿度及其可塑性和延展性也有很大的差异。

但总体来说,一件完整的冷瓷作品历经构思设计、醒土、搓土、捏制、干化、包装等诸多工序。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第一步便是醒土。所谓醒土就是指把晾晒的冷瓷土和水按比例配在一起后,用木锤重复地捶打,以把土里面的空气捶打出来,让土变得瓷实,提升最终作品的坚固程度。而搓土则是将土搓圆搓光滑,以防止成品产生裂纹的技艺。对于冷瓷作品的创作来说,最重要的则是捏制环节,冷瓷手艺人所传承的非遗技艺的精髓也在此处。在捏制中,冷瓷手艺人会采用揉、捏、压、搓、滚、碾、拨、剪、切等多种技法,所制作品形态逼真,色彩鲜艳。在一双巧手的精雕细捏下,形状各异的花、鸟、虫、鱼等多种形象就会生动逼真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冷瓷发展的困境

现代其余中国非遗工艺相比,冷瓷工艺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既存在共性,也有其个性。

1. 知名度低,工匠稀少

在中国大陆地区,冷瓷这一工艺形式仍属冷门,在网络上很少能检索到相关的文化资料,熟练掌握冷瓷工艺的熟练匠人亦数量稀少。据李春景老师提供的信息,国内虽然有大量制作花卉的手工艺者,但多数使用较为传统保守的黏土材料,专研冷瓷的工匠甚少。她坦言,“这个行业人挺少的,从业者需要耐心。我现在遇到的问题,如果遇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大家可以一起做好。”

李春景冷瓷作品

2. 生产费时,出品量小

首先,培育一名合格的冷瓷工匠需要时间。李春景老师向团队讲述了她学习冷瓷的经历:起初使用模具制作冷瓷,但在这一阶段,她发现自己脱离模具以后难以掌握成品形状,甚至不能将既有的造型放大、缩小。经过在西溪湿地对实物长久的观察、研究,并进行大量的练习后,李春景老师才达到了目前对实物自由创作的境界。

其次,冷瓷工艺精工细作,相当考验人的技艺与工匠的时间。李春景老师指出,目前冷瓷无法实现机器大批生产,只能由熟练的匠人手工制作。

出品量小是多数中国非遗手工艺共同面临的困境,与日益增长的文化工艺品消费需求存在一定矛盾。并且,因冷瓷目前知名度不足、从业者稀少,这一问题更加显著。

结语

我国冷瓷工艺历史悠久,工艺文化源远流长。

综合其种种特征“古老技艺+现代价值,中国非遗+世界优料”,它是中国梦实现与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微缩:根植优良传统,深掘历史价值;吸纳外来优势,适度消化吸收;穿越千年时间,技艺古为今用;跨越中外空间,价值为我所用。

因此,冷瓷工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进步价值。然而,在重重因素下,它的发展同时面临着复杂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多方支持,巧力破局,方能拥抱光明的未来。为此,在呼吁各界关注与政策扶持的同时,我们试提出了打造经营团队、创新宣传模式、文化赋能打造热点等渠道以促进冷瓷的传承与创新。

在以李春景为代表的匠人们的求索中,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冷瓷永不凋零的美丽定能焕发出无限生机,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文化力量。

李春景冷瓷作品

供稿:张子豪 宋思仪 刘蕴晗 应乐涵

排版:赵思璐

今天是下雨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