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杯吐槽专题#日本

世界杯波兰排名 2025-09-09 18:33:47

日本足球,就是从这部中二度满满的意淫漫画中开始的。

其实从《足球小将》中,就可以看出很多事情。比如说漫画里,中国队的头球特别厉害,因为当年中国男足靠边路起球头球抢点,不知血虐过多少次日本队,一砸一个准;泰国队不但技术牛逼,而且还有在西班牙效力的后卫,因为那场2-5简直就是日本队的心理阴影;至于沙特,就不用说了,在当时的日本球员眼中,沙特的前锋是跟马拉多纳同一级别的怪物……

漫画里的日本球员都吊的一批,什么曲线射门、猛虎射门、剃刀射门,主角随时变成超级赛亚人,什么少林足球功夫足球,都是小儿科。

再搞下去,龟派气功射门都要出现了。

要说这部漫画能对日本足球有什么促进作用,鬼都不会相信。《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对中国的考古学有什么促进?唐家三少对道教文化有什么促进?

1993年日本冲击世界杯,最后一轮意外被伊拉克逼平,被沙特和韩国反超,以净胜球劣势无缘美国世界杯。

那一天被日本国内称为「多哈惨案」,那支队伍被称为「多哈一代」,每到那一天,媒体都要回顾一下那场平局,然后呼吁「勿忘多哈」。

感觉这样的情节可以出现在无数热血动漫里。日本人怕不是漫画看中毒了吧。

除了中二之外,日本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要脸了。先不提几十年前那点事,也不提某某岛和某某岛那点事,单是足球上的不要脸,就足够令我们叹为观止了。

当然,再怎么也比某年的棒子强。

2004年亚洲杯的四分之一决赛上,日本对约旦的比赛,经过120分钟的比赛,双方进入点球大战。前两轮约旦两罚全中,日本两罚全失,于是日本队表示:这个球门的草皮有问题!否则我们怎么可能两轮全罚不进!

约旦人表示:咱们用的是一样的球门,为什么我们就两轮全部罚中哩?

日本队员:八嘎!因为你们习惯这样的草皮了!我们要换一边继续罚!

裁判想了想,觉得这样的要求有道理,于是让他们换了一边球门……

结果从第四轮开始,约旦连续罚丢4粒点球,最终输掉了点球大战。

决赛是中国对日本,比赛的第65分钟,日本队中田浩二用手将球打进。进球后,中国球员疯狂抗议,而裁判,则一直在装瞎。

当值主裁判是科威特人,西亚裁判的大名,想必没有球迷不知道吧。

失球之后,中国队压着日本的半场狂攻,然而得势不得分。补时阶段被日本反击再进一球。日本队成功卫冕。

这种不要脸的打法,并没什么稀奇,要知道,日本的足球教材中,竟然会有这样的内容……

这个思路可以说是很清奇了。

除了中二和不要脸之外,日本最著名的,就是门将各种奇怪的失误了。

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小组赛日本对塞内加尔的比赛中,日本门将川岛永嗣就奉献了一个招牌式的「日本式扑救」……

马内表示这简直就是大礼包。

至于日本足球史上最著名的门将失误,就得算是南雄太的经典手抛球失误了。

从此,门将失误的离谱程度有了一个专门的衡量标准,叫「南度」。

比如说德赫亚的黄油手,就是0.1南度。

卡里乌斯在欧冠的失误,是2南度。

英格兰所有门将都是1南度起……

============================

对不起,我写不下去了。

日本足球和中国足球几乎同时开始了职业化改革,日本是1993年,中国是1994年。二十多年过去了,日本成了世界杯的常客,而中国,已经连续4届无缘世界杯。

今年的日本队,最让人羡慕的不是战绩有多出色,而是他们竟然排出了全欧洲联赛的阵容——多特蒙德的中场核心,莱斯特城的首发前锋,国际米兰的主力边后卫,AC米兰的10号前腰,打爆皇马巴萨的西甲中场……

更可怕的是,日本足球竟然一直在进步。

技术不够出色,就向技术最优秀的巴西人学习,一学就是十几年。中国的健力宝青年队在巴西留学时,教练就惊讶地发现,在巴西训练的日本孩子,总共有上万个。

身体不够强壮,对抗吃亏,就让那些最强壮的球员到国外去踢球。从之前的一碰就倒,到现在可以在最强调身体的英超坐稳主力,也就只花了五六年时间。

踢球的孩子不够多,就发展中学联赛和大学联赛,请最当红的明星做代言,崛北真希和新垣结衣都曾经受聘成为日本中学联赛的应援经理。于是,从高中联赛走出了本田圭佑,大学联赛中走出了长友佑都。

去年年底举行的日本高中联赛,是第96届。感受一下这个数字。

也就是说,第一届高中联赛是在1921年举办的,当时在日本,足球根本就不是什么热门运动。然后他们坚持搞了将近100年。

今年的世界杯上,日本球迷高举着「大迫半端ない」的旗帜为日本队助威。

这面旗帜就源自于日本高中联赛的梗。

当我们看着这样的对手,嘴里说着羡慕羡慕的时候,其实我们心里呢,是真的他妈的很羡慕啊。

30年前我们可以轻松解决掉的对手,如今我们连与他相提并论的资格都没有。日本现在可以在世界杯上打赢二流强队,面对巴西也不过输一个球,我们呢?

最后,为了证明日本足球依旧中二,贴一下东京电视台对国家队的介绍吧。

Peace。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