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女人能救法国?聊一聊百年战争中拯救法国命运的两个传奇女人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详细讲述过百年战争的背景与发展。这场长达116年的战争,不仅充满了血腥与残酷,也催生了许多英雄人物,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16岁的贞德。她的出现,成为法国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贞德凭借着异常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带领法国军队突破了奥尔良的围困,成功为法国王太子加冕,并最终迫使英格兰军队撤出法国,宣告百年战争的结束。可以说,贞德几乎凭一己之力改变了法国的命运,成为英法战争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毫无疑问,她的贡献不可小觑。然而,在我个人看来,贞德的传奇名声或许被过分美化了。
当时的法国废太子查理,虽在法国南部拥有一席之地,但他明白,仅凭这些土地,法国的局势依然岌岌可危,想要反击英格兰的占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贞德的出现,似乎给了查理一个新的希望。她不仅被塑造成神的使者、正义的象征,还是基督的圣女,这一形象有效地激发了法国军队的士气。通过这一巧妙的政治操作,查理成功实现了军事上的扭转,士气迅速恢复。事实上,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考量,查理在贞德被俘后,拒绝支付赎金,最终导致了她的惨死。
究竟查理是不是真的“穷”到连一个少女都赎不起?显然,除了法国无法及时出兵救援外,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查理知道一个死去的贞德比一个活着的贞德更有价值。贞德已经塑造了一个圣女的崇高形象,她的牺牲无疑会激发法国人民对英国的愤怒,这为他展开一场全民抗英的战争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因此,查理极力渲染贞德的英勇事迹,借此进一步加深了她在人民心中的崇敬与爱戴,而她的死也点燃了法国人民的怒火,最终为法国收复失地,反攻英国铺平了道路。
不仅如此,后来的宣传同样为贞德的圣女形象添油加醋。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伏尔泰作为其先驱,对教会和王权深恶痛绝,也因此对贞德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在他的《奥尔良少女》中,贞德被描绘成一个酗酒、纵欲、愚笨且放荡的私生女。然而,伏尔泰的这些贬低之词非但没有抹杀贞德的声誉,反而引发了法国社会的强烈反响,进一步推高了她的声望,可以说“黑她一把,结果反而推她上了神坛”。
展开全文
拿破仑一贯敌视英国,登基后不久便恢复了对贞德的纪念活动,并将她的历史功绩重新归纳,正式将她视为法国的救世主。而进入20世纪,随着宗教影响力逐渐衰退,罗马教廷急需重塑一位圣徒形象,激发民众对宗教的信仰,于是,在1920年,教皇本笃十五世正式宣布贞德为圣人。从这些历史事件中不难看出,贞德的功绩和地位,往往是由于政治和宗教的需求而被不断渲染和放大。
然而,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抹杀贞德的所有功绩,这种过度的美化显然是不完全公正的。如果没有她的出现,法国的命运极有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毕竟,贞德不仅仅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她的行动直接影响了百年战争的走向。
在讲完贞德的故事后,我们接着谈谈另一位与百年战争息息相关的女性——法国埃诺的女伯爵杰奎琳。她拥有埃诺、荷兰和泽兰等大片领土,然而她在历史中的声誉却远不及那位16岁的农家女孩贞德。
实际上,当我翻阅资料时,甚至没有找到专门讲述这位女伯爵的文章,关于她的记载只能在百年战争或英法历史的书籍中,找到零星的描述。杰奎琳在百年战争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要了解她的重要性,首先得提到当时法王查理六世与勃艮第之间的仇恨。
查理六世,一位因为精神问题而失去治国能力的国王,导致了法国国内的权力斗争。这场争斗的主力,便是勃艮第派与奥尔良派(也就是王太子派)。勃艮第的约翰刺杀了奥尔良公爵路易,宣布自己为摄政王。而不久后,奥尔良派(支持王太子的阵营)又刺杀了勃艮第的约翰,从此,两派彻底结下了深仇大恨。
在百年战争中,勃艮第与英格兰结盟,成为英国的亲信,帮助英军在法国大举进攻。正是因为勃艮第的支持,英军在战争中屡屡获胜,最终法国的控制区域仅剩南部。然而,杰奎琳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当时,杰奎琳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极度不满,于是她抛弃了丈夫,前往英国,在那里结识了英国的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汉弗莱是贝德福德公爵的弟弟,两人很快结为夫妻。此时,汉弗莱也因此获得了杰奎琳的大片领地。这段婚姻引发了勃艮第公爵菲利普的强烈不满,因为他早已觊觎杰奎琳的领土。最终,菲利普与英国的关系破裂,转而与法国和解。
随着勃艮第的转变,法国军队在贞德死后的激励下,开始猛烈反击,收复失地。勃艮第的加入,无疑增强了法国军队的实力,最终导致英国的失败,百年战争也在此时结束。
从某种程度上看,贞德和杰奎琳这两位女性,直接或间接地终结了百年战争,拯救了法国。历史虽无法假设,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贞德的崛起和杰奎琳的婚姻选择,法国的命运又会如何,百年战争的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