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334天后宣布回归!两个宁波年轻人和他们3亿美元的社交圈
“我的青春回来了!”
6月10日,江湖匿迹近一年的社交类软件“即刻”再度被圈友刷屏。这款有着“年轻人的微博”标签的APP,在经历下架334天后终于在圈友们千呼万唤中重新回归,并在一天内召回百万注册用户,一时间在各大社交平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即刻”失联的近一年,其创始人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落户宁波后,又会有哪些谋划和布局?6月28日,“即刻”联合创始人罗铮做客东南商报创业分享会,谈起了“即刻”的变化和未来。
01
诞生于2015年1月的“即刻”,是一个聚集年轻同好的社区,由两个宁波年轻人叶锡东和罗铮联合创立。他们还是镇海蛟川中学的同学。
从诞生伊始,即刻便以鲜明的个性化标签以及“极细粒度”的内容服务俘获了无数年轻人的心,在强手如林的内容社交市场,如一股清流蔓延开来,并很快“出圈”,一度成为95后甚至00后的社交宠儿。从单纯的内容信息推送工具,到打造垂直的兴趣圈层,再到向社交产品跃跃欲试……不到5年,从1.0到6.0,“即刻”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架构和体系,加速版本迭代,收割了一批又一批的忠实粉丝。以致于在“即刻”沉寂了近一年之后,仍有不少“流浪”的铁粉在各大社交平台奔走呼告,怀念那段每天捧着“即刻”,刷着“豆瓣8.0分以上的新电影”、品读“煎蛋24小时热文”的美好时光……据公开数据,“即刻”在下架前,用户总数超过5000万,月活用户1500万以上。这一数据,除了微博、微信等头部平台,同类APP中恐无出其右者。
在收获用户好评如潮的同时,即刻也受到资本的狂热追逐。有机构统计, “即刻”自创立以来,大大小小的融资达数十次之多,投资者中不乏腾讯、红杉、贝塔斯曼、真格、淡马锡等知名机构。
即刻上线仅5个月,便获得投资大佬徐小平旗下的真格基金和平安创投的天使轮融资;2016年1月获得BAI A轮融资;5个月后又获得Vertex、腾讯B轮融资。至今已完成C+轮融资,估值3.5亿美元。然而,或许是“走得太快,容易迷失方向”,2019年7月12日,即刻被通知下架,App端和Web端一夜之间“失联”。自此,数以千万计的用户开始了长达近一年的“流浪生涯”。因此,“即刻”这次回归,对众多死忠粉而言不啻是一次“重获新生”,以致不少即友在评论区留言,惺惺相惜。
也难怪,即刻创始人叶锡东在产品重新上线后感慨万千:“让所有的同事跟着我委屈了一年,让所有的用户在不告而别后等了一年。没想到做了这么多年的即刻,最后要把微博当树洞。”
02
“即刻”能够快速崛起,离不开其拥有一支充满少年心气的创业团队,尤其是两个朝气蓬勃的创始人。
叶锡东和罗铮都毕业于镇海蛟川中学,叶锡东曾就读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毕业后曾在谷歌工作。罗铮毕业于浙江大学,曾经赴英国留学。
相同的留学经历,让两位昔日同窗对方兴未艾的社交网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叶锡东在谷歌工作,Facebook这样的社交平台是他重点研究方向。正是在与Facebook的多年交锋与学习中,他对社交文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并对传统社交内容生产机制有了“颠覆性”想法。在信息过载的当下,内容雷同的洗稿和智能推荐让人厌恶,没有人愿意被工具绑架,都渴望能用最短时间和精力获得关注资讯。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即刻”应运而生。“私人专属的兴趣信息世界”一度成为“即刻”的Slogan。同时,“即刻”深知“未来是年轻人的世界”,因此专注于做一个年轻人的同好社区,并打造一个个颗粒度更细的圈层,一站式解决年轻人的需求。在即刻App里曾拥有30多万个兴趣圈子,每个圈子里都有最好的内容和最投缘的“自己人”。用户年龄层定位在18岁到25岁,基本涵盖了所有大学生和职场新人。
20多岁的王小姐是“即刻”的用户,她说,这里好比是自己的一个自留地,想聊的话题可能不会发朋友圈,但是会发即刻。在那个一小波拥有共同价值观、共同行业背景、有趣的人的社区,她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相比微博、抖音平台上,只有大V才能出人头地,但我们即刻的平台上,大家更加平等。”罗铮表示,即刻特意强调去中心化,注重“草根文化”,因此深受广大年轻用户的喜爱。这也是快手、B站等社交平台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03
那么,在过去“消失”的一年里,即刻在做什么?这次回归又会带来哪些改变呢?
“这一年时间,我们团队一刻都没闲着,都在潜心研发新产品,新的即刻有了不少新功能。”罗铮表示。的确,回顾这一年多时光,江湖上仍不乏“即刻”的传说。
在“即刻”下架仅一个月,其团队曾开发了一款名为Jellow的内测版App,试图留住一些老用户,然而受制于各种原因,效果并不理想。去年11月4日晚,@一罐产品经理发微博称“一罐已被即刻收购”,并得到即刻官微证实。但一罐创始人@纯银(郭子威)曾透露称,“一罐”的日活为6位数,被即刻团队收购后,日活并没有较大提升。或许是迫于投资方的压力,抑或是无数即友的“催更”,进入2020年后,即刻团队的步子显然快了许多,接连发布了一系列产品。比如,3月29日,即刻便同时推出两款产品,一个是主打年轻人线下组局的社交产品“Comeet”,另一个是中文播客平台“小宇宙”;之后又相继上线真人恋爱交友社交App“橙”、购物返利App“快鸟返利”、打卡工具“PingPal”;甚至还上线了一款名为“即士多”的电商产品,官方宣称的定位是“在线上便利店向好友推荐商品”的平台。这次回归,“即刻”全新的产品矩阵得以集体亮相,涵盖社交、电商、播客、生活等多个领域。不难发现,重新上线后的“即刻”从社区圈层到社交平台的趋势越发明显,大有All in 社交赛道的势头。
同时,“即刻”7.0还新增了心情日记、足迹地图、头像弹一弹等功能。可见,即刻对细节的追求和人性的把握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不难理解,营造一种精致的“即友”圈层文化,仍是“即刻”社交转型的进一步深化,希望更好地满足用户自我表达和兴趣交友的需求。
“一下上线这么多产品,公司的精力够吗?”记者不无担心地问。
对此,罗铮表示,公司上线产品采取的是中台模式,分别由不同的团队负责,采用“赛马”的方式,看哪些产品能够“出圈”。在业内人士看来,“出圈”即意味着转型,即从小众产品过渡到普适性的产品,毕竟流量为王在互联网发展的任一阶段都是铁律。事实上,即刻也从未否认自己向社交转型的意向。“即刻一直在做社交的转型,从logo变成明黄色开始就是了。”在28日的分享活动中,罗铮就表示,未来“即刻”要打造成一个鲜活而有趣的社交媒体,尽可能更高效地连接相同兴趣爱好的年轻人,给他们提供真实有效的共鸣陪伴。他甚至坦言,今后即刻还将尝试信息流的广告推荐和增值服务,并开通直播,参与直播分成。计划在未来两三年实现赢利。“如果减少广告,能提升体验,年轻人还是愿意为此买单的。就像成为腾讯视频的VIP会员可以跳过广告看视频一样。”他说。不过,已有用户对即刻摆脱“小而美”的定位表示担忧。在知乎、酷安等社区,随处可见类似“即刻已死”的吐槽,甚至有人拿卸载App来抗议。过去一年,“即刻”从地板上爬起,并将总部由上海迁至宁波(入驻东部新城的浙江创新中心),以宁波为大本营、以上海为技术中心,不断探索布局发展版图。“未来,我们将与城市共同成长,努力成为国内领先的年轻人兴趣社区,将宁波打造成充满活力的‘即刻城’。”罗铮说,公司将争取五年内在海外上市。一系列“出圈”的动作也让投资者看到了回报,今年1-6月,公司营收同比增长了4倍。即刻回归了!这一次,人们期待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即刻,和一样的青春。
————END————
东南商报文字:薛智谊 编辑:诸新民 美编:周驰
二审:吕荣 三审:刘雄飞
一个共享财智的平台